首页|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健康|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当前位置:中华健康网 > 新闻资讯 >

九九重阳:中医专家详解秋冬“养藏”之道,为父母健康“蓄能”

时间:2025-10-29 14:26:16   来源:新华网

  10月29日是重阳节,正值秋冬季节交替,也是老年人养生关键期。10月28日,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中医药护佑老年健康”专题发布会上,多位中医专家从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分享中医药防治及养生方法。

  严华国:完善服务体系,共筑老年健康“中医防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司长严华国表示,我国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截至2024年底,已有815家公立三级中医医院和1321家公立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其中53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重点攻关老年多病共存、肌少症等健康难题。

  中医药管理局持续加强老年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已遴选培养中医老年病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1800余名。同时,在全国推动老年中医药健康中心试点建设,各地已确定120多所中医医院参与,探索建立区域老年疾病中医诊疗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在服务覆盖面方面,2024年累计为1.54亿老年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等健康管理服务。医养结合模式不断创新,近半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部分中医医院开始托管或举办养老机构。

  针对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特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等多个诊疗指南,要求全国中医医院加强急诊、重症、肺病等重点科室力量,必要时增加号源、延长接诊时间,全力保障医疗救治。

  徐凤芹:虚瘀同治防未病,食疗助眠养心神

  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指出,老年健康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同的老年阶段,养生重点应有所侧重。老年人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慢性病共存、功能减退和衰弱综合征。中医治疗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老年健康问题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病”,而是“整体状态失衡”,其根本原因在于脏腑气血虚损,特别是“肾精不足”与“脾胃虚弱”。

  失眠不是小事,补虚安神是关键。徐凤芹表示,数据显示,老年人失眠发生率达30%–50%,这也反映了“老年人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虚”即心血虚和肝血虚。血虚,则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瘀”是指气血运行不畅,会使失眠加重及反复。基于此,可从“补虚”和“安神”两方面入手。她推荐两种安神食疗方:桂圆莲子羹,适合心血不足、睡眠、多梦者;百合酸枣仁茶,适用于心烦、入睡困难者。此外,按压内关穴与神门穴也有助眠之效。家人陪伴与规律作息同样重要,“睡前别把手机放床头”。

  记忆力下降?补肾填精是根本。徐凤芹强调,记忆与肾、心、脾三脏相关。“肾精充足则头脑清晰”,她建议通过食疗、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延缓肾精损耗,并鼓励老人适度动脑,“打牌、做简单的数学题都有益”。

  秋冬防感冒,益气固表强正气。老年人很容易感冒,因为他们大多都是气虚体质,“卫外不固”。徐凤芹推荐黄芪炖鸡汤、山药粥等平补膳食,配合适度运动与保暖,帮助老人安然度过流感高发季。

  葛金文:缓解腰腿酸痛,居家调理招数多

  不少老年人常会出现腰腿酸痛、关节活动不利等问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提出多种居家可行的缓解方法。

  首先是穴位按摩,疏通气血驱寒湿。腰背痛,可以握紧拳头,用拳眼上下摩擦后腰的肾俞穴区域。如果是腿酸痛,可以用拇指按揉膝盖外侧的足三里穴以及膝盖后方的委中穴,每穴位按摩1到2分钟,感觉到胀痛、酸胀就可以了。

  其次是艾灸,适用于寒湿疼痛,可选肾俞、足三里等穴,或“阿是穴”(找痛点,按压感觉痛的地方),温灸10–2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中药热敷包也不错,能够疏通经络,缓解腰腿疼痛。

  平时,老年人特别要重视腰腿肌肉锻炼,防痛更要防“肌少”。推荐仰卧勾脚尖、抬腿等动作,增强下肢力量,防治腰腿痛。

  “饭后百步走”≠人人适用。葛金文指出,体质较好、易积食的老人适合饭后慢走,但心脑血管疾病、胃下垂及体质虚弱者应静休30–60分钟,避免耗伤气血。

  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品,葛金文特别提醒,“不对证可能适得其反。”建议选枸杞子、山药、核桃、黑芝麻、黄精等药食同源之品,适合长期服用,且久久见功;一般有血瘀证的老年人,如面色灰暗、唇紫刺痛,可酌情选用含三七、红花、丹参、银杏叶等温和成分的保健品,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

  杨戈:滋阴健脾调“三高”,身心同养更重要

  老年人经常感到口干、眼干、皮肤干以及食欲不振等现象,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杨戈从干燥问题、脾胃虚弱到“三高”调理,提出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中医建议。

  杨戈说,中医将这一系列干燥现象归结为“津液亏损”,即阴虚,也就是生命的“润滑油”减少了。改善阴虚干燥,并非“大量灌凉水”,那会进一步损伤脾胃。而是“滋阴”,即补充能够生成津液的根本物质,并促进其输布,如“春雨润物”。他推荐沙参麦冬玉竹茶和银耳百合羹,配合按揉三阴交、太溪穴,避免熬夜与过度沐浴。

  健脾开胃,则需食疗+按摩双管齐下,多选择温、软、淡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粥、山楂麦芽茶等,经常按揉足三里穴位,睡前或饭后一小时,将手掌搓热,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老年人饮食要规律,每餐七分饱,细嚼慢咽,这才是对脾胃功能最好的呵护。

  针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人群,杨戈提出“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思路,给出三点建议:

  饮食:讲究“清”和“通”,要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山楂、冬瓜、洋葱、白菜、芹菜、核桃、黑芝麻等食材。

  运动:讲究“缓”和“恒”,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缓且能“持之以恒”的运动;

  情志:讲究“平”和“静”。鼓励老人通过听戏、书法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

  杨戈提醒说,中医调节老人情志问题,方法在于“疏通”,也就是疏通肝气;以及“补益”,就是补益心脾,而核心的“药引子”就是爱与陪伴。把身体的心脏和心理的“心”都照顾好了,老人才能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责任编辑:华康)

热点聚焦

最新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