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健康|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当前位置:中华健康网 > 新闻资讯 >

当专业团队接手,家属终于能“喘口气”

时间:2025-08-02 11:49: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差点没命了。”7月16日,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成大附院”)神经内科的免陪照护病房,一见到记者,67岁的脑梗患者帅阿姨就开始诉说自己刚进院时的惊险,“是他们把我‘拽’回来了,不然我活不到现在”。

  帅阿姨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她的主管医生、护士和医疗护理员。记者注意到,她的护理床头的牌上写有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防烫伤防误吸、防跌倒、防坠床等标识。6月27日,帅阿姨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治疗,已于7月17日康复出院。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一人住院,全家忙得团团转”是大多数住院患者和家人的真实写照。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等,优先确定在老年住院患者占比较高、免陪照护服务需求较大、工作基础较好的三级医院,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

  所谓“免陪照护服务”,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间,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提供生活照护服务。

  不用家属陪,也不用自己找护工,免陪照护病房试点运行情况与效果怎么样?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免陪照护病房有何特点

  86岁的代奶奶因突发脑卒中导致肢体偏瘫、吞咽功能障碍,需长期住院治疗。然而,子女工作繁忙,难以兼顾陪护。并且,神经疾病患者护理难度大,普通护工也很难胜任。之前在别的医院住院时,她的女儿请过护工,但效果不佳。直到住进免陪照护病房,家属终于能“喘口气”,女儿来病房时,也只需要陪陪妈妈。

  在成大附院神经内科病房3个病区,像代奶奶这样护理难度大的病人还有很多。据神经内科护士长刘天衡介绍,在免陪照护病房模式下,少了家属们日夜轮番守着,病房空间宽敞了很多,也不再嘈杂,整体环境更舒适,更有秩序。

  免陪照护不等于无人陪护,恰恰相反,陪护变得更加专业。免陪照护患者的日常翻身拍背、康复训练、用药管理乃至心理疏导,均由经过专业认证的医疗护理员与护士协同完成。

  “免陪照护病房”并非一刀切式推广,而是按科室实际需求设置。上述方案明确,试点医院要根据临床科室病种特点、患者病情需要、自理能力程度和护理级别等要素,优先在一级护理住院患者占比较高的科室病区(老年医学科、神经科、心血管科、普外科、骨科等)探索开展,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病区数量。

  实际上,早在2024年年初,成大附院就启动“免陪照护病房”试点,该院是成都市首批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号召的医院之一。“神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且复杂,病人主要以老龄人群为主,需要家属陪护的力量更强。”刘天衡介绍,正是因为这样,神经内科是该院最早开始试点的病房。

  7月16日早上6点钟,该科室医疗护理员杨先君来到她照护的3位病人床前——两位脑梗患者,一位帕金森患者,年龄最小的71岁,最大的86岁。只见她先将病床摇到一定高度,让老人靠在枕头上,然后帮他们洗脸、刷牙、喂饭、喂药。

  “7点钟早餐,牛奶、米汤、鸡蛋羹、米粉,不超过200毫升,9点用温水100毫升喂药……”杨先君对哪位患者要软食、流食或是糖尿病膳食,哪位有什么注意事项、忌口、偏好,都了然于心。

  一个上午,杨先君时而和护士一起为患者翻身、叩背,时而要帮助患者打饭喂饭、巡视输液情况,基本闲不下来。

  今年51岁的她曾做过10年护工,2023年通过专业培训,成功转型为神经内科医疗护理员。身份的转变,让她的工作内容也发生改变。过去,她的主要工作是“提供生活照护”,比如端水送饭、陪在床边、有事喊护士。现在,她还要额外熟练掌握多个神经内科专科疾病和手术患者的照护流程。这几年,为了确保服务质量、继续提高自己的照护能力,她每年都要花一定时间参加医疗护理员的相关培训。

  免陪照护更专业 价格更亲民

  代奶奶的护理床头牌上的注意事项更多。相比帅阿姨,她的牌子上还多了病危、防压力性损伤、防管道滑脱等。7月16日上午11点,杨先君把代奶奶的床摇高了些。翻身、叩背后,又帮代奶奶把处理好的“饭菜”匀速喂进鼻饲管。

  代奶奶的女儿对着刘天衡不断夸奖杨先君的专业能力,“干活儿特别有章法,该什么时候翻身,什么时候喂药,记得很清楚。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医生时,马上就叫人来。”有她在,代奶奶的女儿感到特别踏实。

  记者注意到,《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发布后,不少人有疑惑:“一个护理员管几个病人?”“费用怎么样?服务怎么样?”“这和请护工有啥区别,自己请护工也是一天240元。”

  “每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8名患者,每个病区通常配有2-3名医疗护理员。”刘天衡表示,“免陪照护是‘护士主导、护理员辅助’的团队协作”。护士负责患者的医疗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操作以及护理员的培训和监督。而医疗护理员则专注于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安全监护与环境维护,沟通与情感支持,护送检查等工作。

  87岁的覃爷爷是成大附院神经内科的“老熟人”了,每年总要往这里跑个五六趟。“说实在的,我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我这一把老骨头全靠护士和医疗护理员照应着。”

  覃爷爷的两个女儿定居国外,儿子的工作也是忙得脚不沾地。每次因脑动脉供血不足感到头晕时,他会打车到医院楼下,打一个电话,杨先君就会推着轮椅下去接他。从办入院手续到拿药、结账、出院时亲自把他送上车,杨先君都会安排妥当。“真的很方便,一天100多元的费用也不贵。”覃爷爷说。

  今年5月,四川省医疗保障局新增“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以省管三甲公立医疗机构为例,1名护士或护理员照护1名患者,价格为每人每日240元;1名护士或护理员照护多名患者,价格为每人每日100元。

  刘天衡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入住成大附院“无陪护病房”的患者,可以自由选择一对一或一对多服务。高风险、危重症患者可以考虑选择“一对一”照护,轻症患者则可以选择一对多联护,共享护理资源,日均费用可降低40%。

  患者娄叔叔的女儿选择的是一对多照护模式,“父亲的陪护费比之前请护工便宜多了,但服务更规范,我们特别满意”。

  实际上,在医院,患者的陪护需求一直都有,但过去多为“私陪”。去年12月,郭靖的母亲因为结肠癌住院做手术,请了“一对一”护工照顾,“一天需要350元,对我来说,压力不小。”除了服务价格高,郭靖认为,请到一个靠谱的护工全靠运气,“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遇到过专业性差的护工,花钱不说,还受气”。相比之下,医疗护理员更加专业。

  刘天衡介绍,医院制定了医疗护理员选拔要求和培训考核计划,由护理部负责实施,内容涵盖基础照护理论及技能、院感防控、人文关怀、急救技能等模块,培训总时长不少于140学时。培训带来的改变,杨先君十分清楚,“病人躺多高、怎么翻身、隔多久翻一次,都是有规定的”。

  试点存在难点 未来还需更多探索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福建、河北、山西、陕西、安徽等全国多省(市),已推进免陪照护病房试点。

  试点至今,刘天衡说,免陪照护服务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护理员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和护士协同配合度越来越高,患者满意度随之提高,服务需求也持续上升。

  不过,在谈起试点工作推进的难点时,刘天衡表示:“引入了医疗护理员机制,减轻了家属的照护负担,同时,增加了护士对护理员工作质量监管的工作量,而护理员数量仍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特别是在夜班或高峰期。”

  根据前述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医院要加大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病区护士配备力度,原则上试点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即每1张床位配备至少0.6名护士——记者注)。不过,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三级公立医院护士长告诉记者,目前,她所在的医院只有ICU(重症监护室)达到了这一床护比要求,其他病区仍有差距。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些医院的免陪照护病房并没有引进医疗护理员,照护的主力是护士。这样一来,免陪照护服务让护士更加忙碌。

  刘天衡提到,试点若想成功,护士数量、待遇和专业水平等,都是前提。若免陪照护任务无法与绩效或职称晋升挂钩,护士积极性可能受挫。他提出,人力资源不足,可以通过医院的统筹调度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予以补足。比如,加大信息化技术支持力度,优先在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病区开展智慧病房建设,充分运用智能床旁呼叫、数据采集等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效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免陪照护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以四川为例,价格分为1名护理员照护1名患者和1名护理员照护多名患者两档。对此,刘天衡认为,免陪照护服务通常针对自理能力差、护理要求高的患者,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员的质量、频次等会提出一些个性化要求。因此,他呼吁,免陪照护服务价格应该针对不同住院病人的需求,引入差异化的服务定价,还应“相对市场化一点”,适当放松对价格浮动范围的管理。

  让人欣慰的是,不少地区在试点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想方设法让免陪照护服务质量更高。比如,广州提出,鼓励支持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将免陪照护服务费用纳入商业保险,通过开发新的保险产品或将现有险种进行升级优化,覆盖免陪照护服务的相关费用。

(责任编辑:华康)

热点聚焦

最新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