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

如何安抚血透患者烦躁情绪

时间:2025-09-28 15:00:57 来源:互联网

  如何安抚血透患者烦躁情绪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但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烦躁情绪,这不仅影响治疗配合度,还会损害身心健康。以下从多维度介绍安抚血透患者烦躁情绪的具体方法:

  一、了解烦躁情绪产生的原因

  在安抚前,需先明确患者烦躁的根源,常见原因包括:

  生理不适: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等症状,长期透析还可能导致贫血、骨病等并发症,身体的持续不适易引发情绪波动。

  心理压力:对疾病预后的担忧、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限制、定期透析)等,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进而转化为烦躁。

  环境因素:透析室环境单调、嘈杂,治疗时间固定且漫长(通常每次 4-5 小时),患者易产生枯燥、压抑感。

  社会支持不足:家属关心不够、朋友陪伴减少,患者可能感到孤独、被忽视,加重负面情绪。

  二、针对性的安抚措施

  (一)缓解生理不适,减少情绪诱因

  加强病情监测与干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透析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提前预防和及时处理不适症状。例如,若患者易出现低血压,可在透析前调整饮食(减少空腹透析)、控制透析初期血流量;若存在皮肤瘙痒,可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缓解。

  优化饮食与作息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减少因饮食不当引发的不适(如高钾、高磷导致的身体异常)。同时,提醒患者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改善睡眠质量,从身体状态上减少烦躁情绪的发生。

  (二)给予心理支持,疏导负面情绪

  专业心理干预:医院可配备心理咨询师,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对疾病的认知,缓解焦虑和担忧。例如,引导患者正视疾病,将注意力从 “疾病无法治愈” 转向 “通过规范治疗可维持正常生活”,增强治疗信心。

  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情感陪伴: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倾听其内心感受,给予理解和鼓励,避免指责或忽视。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主动与患者交流,聊聊生活趣事、兴趣爱好等轻松话题,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和抵触。例如,护士在为患者穿刺时,可轻声安抚,告知操作流程,缓解其紧张情绪。

  组建病友互助小组:组织血透患者成立互助小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患者之间可分享治疗经验、生活心得,互相鼓励、支持,让患者感受到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减少孤独感。例如,举办病友座谈会,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帮助其他患者树立信心。

  (三)改善治疗环境,营造舒适氛围

  优化透析室环境:在透析室摆放绿植、张贴温馨的装饰画,改善单调的环境;控制室内噪音(如降低设备运行声音、提醒人员轻声交谈),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 22-25℃)。同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座椅、靠垫,允许患者携带平板电脑、书籍等,方便其在透析过程中娱乐、放松。

  灵活调整治疗安排: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习惯,适当调整透析时间。例如,若患者希望在透析时能观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可协调安排对应的透析机位和时间,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愉悦感。

  (四)强化社会支持,增强患者归属感

  动员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如陪同透析、协助监督饮食和作息,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视。同时,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避免因不当的关心方式(如过度保护、频繁抱怨)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链接社会资源:帮助患者了解并申请相关的医疗救助政策(如大病医保、慈善补助),减轻经济压力;鼓励患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如轻度的工作、社区志愿活动),让患者感受到自身价值,减少对 “患者身份” 的过度关注。

  三、注意事项

  个性化安抚:每位患者的性格、病情、家庭背景不同,烦躁情绪的表现和原因也存在差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安抚方案,避免 “一刀切”。

  长期关注:血透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的情绪可能会反复波动,医护人员和家属需长期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安抚策略,持续给予支持。

  及时转诊:若患者的烦躁情绪严重,出现明显的抑郁、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需及时将其转诊至专业的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东营市中医院血透室 马睿)

(责任编辑: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