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日,是世界流感日。随着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流感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近期世界各地也爆发集中性流感疫情,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很多人觉得“流感不就是感冒吗”,其实两者差别很大。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轻、恢复快;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
科学研究显示,流感病毒变异能力强,每年都会引发季节性流行,导致全球数百万重症病例和大量呼吸道相关死亡。流感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全身酸痛和明显乏力,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感染后易出现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
世界流感日的设立,正是为了提醒我们重视流感危害,认识病毒传播规律,掌握科学预防方法。只有坚持科学防控,才能在每一轮流感季中从容应对这场“看不见的战斗”。
你了解流感的真面目吗?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型[2]。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最多、最快,可感染人类、禽类及多种哺乳动物,具备跨物种传播能力,易引发全球大流行[1],是唯一能导致全球范围大规模流行的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主要在人类中传播,不具备引发全球大流行的能力,但却是每年季节性局部流行的主要元凶之一。丙型流感病毒检出率低,通常只引起轻微症状,很少造成大规模疫情。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牛等动物,目前未发现其感染人类。
总体来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人群中主要的致病类型,甲型以变异快、传播广著称,乙型则以季节性暴发为主。
流感≠感冒,它比你想象的更危险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它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快、危害大。由于病毒每年都会发生“抗原性漂移”,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因此每年都可能出现新一波流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0亿人感染流感,其中重症病例达300万至500万,造成29万至65万例呼吸道相关死亡[1]。
流感的发作通常来势汹汹: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明显,症状比普通感冒更剧烈、更持久。真正的危险在于并发症。病毒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多个器官系统,最常见、最致命的是肺炎——包括病毒性肺炎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5]。
流感并非“一视同仁”。以下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属于重点防护对象:
6月龄至5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年人;
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
患有慢性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
医务人员及婴幼儿的看护人员[1][5][6]。
权威指南:科学预防流感的策略
面对流感的年度挑战,权威机构一致推荐以“疫苗接种为主、非药物防控为辅”的综合预防策略。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它能显著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风险。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疫苗成分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当年流行株的预测每年更新。因此,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每年接种一次,并尽量在流感季到来前完成,以确保在高峰期获得最佳保护[1]。
目前常见的疫苗包括三价疫苗(含两种甲型和一种乙型毒株)和四价疫苗(含两种甲型和两种乙型毒株)。在剂型上,又分为注射型灭活疫苗(IIV)与鼻喷减毒活疫苗(LAIV)[7][8]。
注射型灭活疫苗是最常用的接种方式,通过肌肉注射,将已灭活的病毒片段引入体内,激发全身性体液免疫,适用于6月龄及以上人群,安全性高、保护稳定[5][8]。
减毒活疫苗(LAIV),即鼻喷流感疫苗,则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无针选择。无针无痛的接种方式,也极大地减轻了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针头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不仅能提高儿童接种意愿,还可在学校集中接种,大大提高了疫苗接种率。目前国内上市的鼻喷流感疫苗适用于3-17岁儿童及青少年[5]。能诱导三重免疫,除了全身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外,它还能在流感病毒主要入侵部位——呼吸道黏膜产生局部黏膜免疫(分泌型IgA抗体)。通过刺激机体产生交叉免疫,能预防多种变异流感毒株,保护范围更为广泛[5][9] 。这种局部的“第一道防线”有助于在病毒试图附着和复制的早期将其阻断,并且能在接种后(约3天)相对较快地提供黏膜保护。[5]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2025到2026年的三价流感疫苗,包含甲型H1N1、H3N2和乙型Victoria系这三种组分,WHO与全球各权威公卫组织发布指南与接种建议时均赞成将四价疫苗调整到三价,接种三价流感疫苗即可防御主要流感流行病毒[1][4]。
除了接种疫苗这道“主防线”,良好的个人卫生与健康习惯同样是抵御流感的重要屏障。
勤洗手,咳嗽时掩住口鼻;
避免触摸眼、口、鼻;
保持室内通风,流感高发期减少聚集;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世界流感日:科学防控,守护健康
每年的世界流感日,我们都希望大家意识到流感的本质:流感不是“小感冒”,而是每年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强敌。我们呼吁大家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积极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只有科学认知、积极接种、养成良好习惯,我们才能共同构筑起抵御流感的坚固防线,守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综合自: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fluenza (Seasonal). (Accessed on October 24, 2025).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Types of Influenza Viruses. (Accessed on October 24, 2025).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5 Bird Flu: Current Situation. (Accessed on October 24, 2025).
[4] Caini, S., Meijer, A., Nunes, M. C., Henaff, L., Zounon, M., Boudewijns, B., ... & Paget, J. (2024). Probable extinction of influenza B/Yamagata and its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global surveillance databases. The Lancet Microbe, 5(8).
[5]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eople at Increased Risk for Flu Complications. (Accessed on October 24, 2025).
[7]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Different Types of Flu Vaccines. (Accessed on October 24, 2025).
[8] Nypaver, C., Dehlinger, C., & Carter, C. (2021). Influenza and influenza vaccine: a review.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66(1), 45-53.
[9] 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UKHSA). Protecting your child against flu for parents and carers. (Accessed on October 24, 2025).
(责任编辑: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