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健康|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当前位置:中华健康网 > 产经新闻 >

散装体检靠谱吗?这份科学体检宝典请收好

时间:2025-09-20 12:58: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每年临近单位体检的截止时间,刘婷的内心就如同压上了一块石头,“焦虑又担心”。

  刘婷今年24岁,在互联网大厂从事广告策划相关工作,为了能拿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日常三餐基本由单位食堂和外卖构成,运动更是与她无缘——加班回到家,只想瘫在床上。体检仿佛一个报警器——刘婷既想去检查一下,又害怕真的查出什么问题。

  “20岁的年龄,50岁的膝盖,60岁的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健康问题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困扰。有人明知生活方式不健康,怕被体检“拆穿”,选择“心虚式逃避”,主打“不体检等于没病”;有人体检前“临时抱佛脚”,为了指标正常突击早睡、多喝水;有人在“不敢体检”和“害怕体检”中拉锯,开发出了“散装体检”,即不做体检项目套餐,而是提前查好自己年龄段的个别体检项目,去对应科室挂号检查。

  这场与健康数据的“捉迷藏”,折射出年轻人的健康焦虑。他们为什么“害怕体检”?“散装体检”真的靠谱吗?

  “体检拖延症”:不体检等于无病发生

  8月底,在单位工会同事的提醒下,95后陈敏才赶在结束日期前参加了体检。

  体检是单位的员工福利,但陈敏总是拖到最后一刻,“很多都是基础性的体检项目,没有严重疾病可以不查”。同时,每年体检,一些老毛病总在反复暴露,让陈敏觉得很焦虑。

  “今年,体检报告又写着我存在超重问题,甲状腺的结节依旧存在,空腹血糖还更高了。”陈敏觉得,体检就是一个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大型拆穿现场”:“很心虚,又怕查出大病。不体检或许就等于没生病。”

  “许多人对全身体检存在抵触心理,其实是出于对健康的担忧,还有对检查出恶性肿瘤的恐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董爱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每年来北大医院体检的约有六七万人,其中体检异常的前十个项目中,代谢性疾病占比较大,包括肥胖超重、血糖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及尿酸升高等问题,在肿物相关异常中,甲状腺结节和肺结节最为常见,但真正需要处理的恶性肿瘤比例并不高。

  有的年轻人出于焦虑,选择在体检前“临时抱佛脚”。“体检前一周,我活得像健康博主。”30岁的程序员张伟在手机里定了多个闹钟:凌晨1点提醒入睡,每小时提醒喝水,每顿不能吃多,少吃甜食控制血糖。“这样的话,体检出来的数据能好些。”

  “我们在进行体检项目检查时,短期内受影响的主要是代谢指标。”董爱梅建议,健康体检前,最好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看看在原有的生活习惯下,身体指标能不能在健康的范围内。“最好在身体状态稳定的情况下体检。”董爱梅说。

  “健康体检,实际上是以预防为目的的健康管理。”董爱梅说,大家需要直面健康体检,“体检能帮助我们筛查出远期的健康威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帮助我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把控,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散装体检”与全身体检怎么选

  “全套体检像开盲盒,我选择分期付款。”今年30岁的林轩选择了不按常规体检套路“出牌”:3月用眼过度,去眼科查眼底;6月吃了很多次外卖,干脆去消化科做胃镜;最近情绪不太好,林轩决定9月底去心理科做焦虑测评。“每次挂号费50元,比上千元体检套餐灵活。”

  这种自创的“模块化体检”在年轻人中流行,大家开始根据社交媒体攻略,只做“高危项目”检查,如同“身体零件检测”。

  “首先要表扬一下这部分人群,他们有主动健康体检的意识,但采取的方法不够科学和全面。”武汉协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检后工作部负责人凌燕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2023年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与《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共同编撰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版》规定,体检的基本项目应该为“1+x”模式,身高、体重、血压、血尿便常规等基础检查不能缺少。

  “体检中,很多人看见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排队人多,就不想查了,或者嫌麻烦不量身高、体重、腰臀围。他可能会错过医生对他的系统问诊和检查,同时也给后续体检报告的书写造成一定困难。”凌燕说。

  满足了基本体检项目后,专项检查“x”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此外,自己查询、自己选择项目可能会遗漏某些关联性的疾病。凌燕举例,例如一个人有胃部不适,可能只想到做胃镜,却遗漏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对于甲状腺的筛查,有的人可能只查了B超,而忘了查甲状腺功能。这样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还可能造成漏检,错过了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机会。

  董爱梅特别指出,许多人体检时出于“怕尴尬”等心理,常常放弃一些项目,比如便检、直肠指检等。但这些项目往往具有参考性。例如,对于45岁以上人群,如果便潜血阳性,要警惕消化道出血。而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包括溃疡和肿瘤,尤其合并有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这些都是报警症状,需要到医院就诊明确原因。直肠指检则可辅助发现低位肠道肿瘤。

  “建议大家到专门的体检或者健康管理机构咨询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凌燕说。

  凌燕建议,体检前 要空腹8-12小时 ,避免饮酒、剧烈运动 ;女性尽量避开月经期,以免影响尿常规、妇科检查。慢性病比如高血压患者要记得早上用一小口水,服用降压药。

  体检后 注意饮食调整 ,如胃肠镜后两小时禁食,24小时内避免辛辣食物 。如有肿瘤标志物检测数值轻度升高,需1-3个月后复测 。同时也要注意心理调节,避免过度解读单次异常体检结果,过度检查也会引发“健康焦虑”。

  不同年龄和职业检查项目有区别

  凌燕表示,常规体检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无法覆盖所有常见疾病的筛查 。对部分隐匿性强或早期症状不典型的疾病,仅依靠常规体检存在局限性。

  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以通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或测量血压等检查发现。但胃肠道、胰腺肿瘤等需依赖胃肠镜、增强CT或MRI筛查;冠心病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要通过冠脉CTA或运动负荷试验;脑小血管病、动脉瘤等需通过头颅MRI或血管造影检查。

  此外,针对不同人群,也需要“定制化”体检项目。

  对于18-40岁的年轻群体,基础项目 包含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等代谢指标筛查。这一群体可根据职业特征或生活习惯做传染病的检查,久坐人群需关注颈椎和腰椎问题,夜班工作者建议增加内分泌、睡眠健康和心理健康评估。女性注意增加宫颈癌筛查。

  40-60岁的人群,可以增加慢性病与肿瘤筛查。例如通过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等检查心脑血管,用低剂量的螺旋CT筛查肺癌,做胃肠镜筛查消化道肿瘤。针对超重肥胖人群,推荐增加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检测、人体成分等检查项目。

  董爱梅建议,50岁以上的女性可增加骨密度的测定。“女性进入绝经期以后,骨质疏松的风险逐渐增高,容易导致骨折等。”

  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除了注重慢性病和肿瘤的筛查以外,还要对全身情况作全面评估 ,如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或高血压并发症 ;增加认知功能筛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此外,凌燕表示,选择体检机构时,要优先选择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认证的医院体检中心 。确认设备型号(如CT是否为64排以上)及医生资质,关注隐私保护(如独立检查隔间)、动线设计(避免交叉感染)及报告解读服务。

  对体检报告多问几个“为什么”

  龋齿、超重、血脂异常、乳腺增生、肺部结节……拿到体检报告后,工作第三年的张嘉益看到了自己的老毛病,也看到了一些陌生名词,一度很害怕。听说肺部结节会增加肺癌风险,她赶紧约了专科复查,“后来复查发现根本没事”。

  “目前,大家对待体检报告的认识有两极分化的倾向。”董爱梅说,北大医院承担了近300家单位的年度体检,综合每年健康数据发现,体检中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很少,但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的人群比例居高不下。

  “对于肿瘤标志物数值增高,大家很紧张,甚至因过度担心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实际多数是良性病变。而对健康威胁更大的代谢性疾病,大家紧张个一两天就放松了,年年体检,年年异常,年年不管。”董爱梅感慨。

  然而,这些代谢异常如果长期存在,会导致心脑肾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董爱梅表示,通过健康体检提早发现这些代谢异常,如果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能把这些异常指标控制在接近正常的状态,降低后续心脑肾损伤的发生风险,对长期身体健康有帮助。

  新型肿瘤筛查技术的出现,有望为肿瘤早筛带来革命性突破。凌燕介绍,需要重点检测肿瘤标志物的人群主要集中于高危人群 ,如有癌症家族史者,长期吸烟、酗酒、接触致癌物(如化工、辐射职业)的人群 。但肿瘤标志物数值受很多因素干扰,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单一指标轻度升高无临床意义,需综合评估 ,不要过度焦虑 。”凌燕说。

  对于常常在体检报告中出现的结节、囊肿、息肉等,董爱梅表示,它们大多应与特定的组织器官结合在一起来考虑。以甲状腺结节为例,医生会综合超声影像评估结节的大小、回声、边缘等,并作出分类,评估风险。“大部分结节都没有问题,当它的大小和变化趋势发生剧烈改变时,就需要警惕,积极处理。”

  “体检报告出来后,记得多问几个为什么。”董爱梅建议,大家在体检报告中发现异常后,可以多问医生“为什么”,了解是哪里发出了“警报”,不要因为“没什么大问题”就忽略日常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华康)

热点聚焦

最新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