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夜晚:辗转反侧,看着时钟一分一秒地走过,而睡意却迟迟不来?或者好不容易入睡,却在凌晨频繁醒来,之后便难以再次入睡?如果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或许您正被失眠悄悄“缠上”。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失眠背后的秘密,学习如何找回自然好睡眠。
什么是失眠?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具体来说,失眠主要有这些表现:
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还睡不着)
睡眠维持障碍(整夜醒来两次或更多)
早醒(比平时计划起床时间早醒且醒来后无睡意)
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不足6.5小时)
睡眠质量下降(即使睡够了时间,醒来后依然觉得疲惫、头晕)
日间功能障碍(白天思睡、疲劳或全身不适感)
这些症状如每周出现≥3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则被定义为慢性失眠。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抑郁和焦虑等。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失眠?
失眠背后的秘密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失眠的本质是大脑处于“过度觉醒”状态。
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其实有两个系统在协调工作,它们就像一个“跷跷板”:一个是“睡眠中枢”,促进睡眠;一个是“觉醒中枢”,保持清醒。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系统会根据我们的生物钟和身体需求和谐切换,我们自然进入睡眠和醒来。
但失眠时,这个“跷跷板”就失衡了,即“觉醒中枢 一直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即使到了该休息的时间,大脑依然在高速运转。
在“睡眠-觉醒系统”中,有一种名为“食欲素”的神经传递物质扮演着关键角色。食欲素是由下丘脑外侧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神经肽,就像大脑的“觉醒开关”,白天我们需要工作、学习时食欲素会大量释放,帮助我们保持警觉和专注。而到了晚上,食欲素的分泌会自然减少,“觉醒开关”关闭,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犯困。
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食欲素系统往往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导致大脑难以放松和进入睡眠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身体疲惫,失眠患者的大脑依然亢奋,难以入睡。
失眠患者的过度觉醒特征包括:
大脑代谢率增加
体温升高
睡眠时脑电图快频率增加
觉醒次数增多
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持续时间短
日间入睡潜伏期增加
心率增加和心率变异性改变
睡眠药物的进化之路
当失眠影响生活时,很多人会想到药物干预。其实,睡眠药物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正从“镇静时代”迈向“调节时代”:
1. 第一代(临床体验时期):如水合氯醛,效果不稳定。
2. 第二代(苯二氮卓类时期):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通过增强GABA抑制性作用促进睡眠,但存在成瘾性、耐受性和戒断反应等问题。
3. 第三代(非苯二氮卓类时期):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选择性更高但原理和第二代相似,依然存在一定副作用。
4. 第四代(食欲素时期):如莱博雷生等,基于全新机制,通过阻断食欲素与受体的结合,让过度活跃的“觉醒中枢”慢慢平静下来,从而让身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传统安眠药主要作用于GABA系统,其对睡眠调节的方式就像“强行按下大脑的暂停键”,虽然能让人入睡,但往往偏离了自然睡眠的本质。
与传统安眠药不同,以莱博雷生为代表的第四代药物属于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它们针对食欲素系统进行干预,通过竞争性拮抗食欲素受体(OX1R和OX2R),温和阻断觉醒指令,让大脑的兴奋度自然回落,能更自然地促进睡眠。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干预方式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你的失眠类型、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在吃其他药)来判断是否适合,以及如何使用。
如何找回自然好睡眠
药物治疗只是改善睡眠的一部分,要想能真正长期改善睡眠,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样重要:
1. 规律作息:尽量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
2.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舒适、温度适宜
3. 限制电子设备使用: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发光设备
4. 建立睡前仪式感:如泡个热水澡、阅读、简单拉伸或冥想,帮助身心放松
5. 注意饮食: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酒精和大量食物
6. 适当运动: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7. 管理压力: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避免带着焦虑入睡
结语
睡眠是身体的“自然修复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它发生”,而是“为它创造条件”。相信只要找对方法,每个人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自然好睡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普专家团队】
本文专业指导: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 张巍诊疗团队
专注于: 神经内科相关脑疾病的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及全程管理。 科普理念: 传播科学知识,消除疾病误解,促进早诊早治,提升全民脑健康水平。
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治疗方案。具体诊疗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因个体差异,治疗方案需遵医嘱。
参考文献
1.Morin CM,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15;1:15026.
2.Saper CB, et al. Nature. 2005;437(7063):1257 - 1263.
3.Roecker AJ, et al. J Med Chem. 2016;59(2):504 - 530.
4.Mogavero MP, et al. Nat Sci Sleep. 2023;15:17 - 38.
5.Moline M, et al. J Clin Sleep Med. 2021;17(6):1167 - 1174.
6.Ueno T, et al. Drug Metab Dispos. 2021 Jan;49(1):31 - 38.
7.Landry I, et al. Clin Pharmacol Drug Dev. 2021 Feb;10(2):153 - 165.
8.Beran K, et al. J Pharm Sci. 2025 Feb;114(2):644 - 659.
9.Rosenberg R, et al. JAMA Netw Open. 2019 Dec 2;2(12):e1918254.
10.Jane Yardley, et al. Sleep Med. 2021 Apr;80:333 - 342.
11.Jian W, et al. Front Neurol. 2025 Mar 14;16:1495965.
12.Yue JL, et al. Sleep Med Rev. 2023;68:101746.
13.Asakura S,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21 Dec;127:105053.
14.Takaesu Y, et al. Clin Transl Sci. 2023;16(4):581 - 592.
15.Carley DW, Farabi SS. Physiology of Sleep. Diabetes Spectr. 2016 Feb;29(1):5 - 9.
16.Wang C, et al. Front Mol Neurosci. 2018 Jun 28;11:220.
17.Mieda M et al. Front Endocrinol. 2013;4:57.
18.Azzez IA, et al. Front Pharmacol. 2018;9:1061.
19.Lee MG, et al. J Neurosci. 2005;25(28):6716 - 6720.
20.Equihua AC et al. Front Pharmacol. 2013;4:163.
21.Ohno K, et al. Front Neuroendocrinol. 2008 Jan;29(1):70 - 87.
22.Muehlan C, et al. J Sleep Res. 2023 Dec;32(6):e13902.
2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45(7):534 - 540.
2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51(5):324 - 335.
2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57(06):560 - 584.
26.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 2017,97(24):1844 - 1856.
27.Takaesu Y, Sakurai H, Aoki Y, et a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insomnia disorder: Japanese expert consensus. Front Psychiatry. 2023;14:1168100.
(责任编辑: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