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画卷中,11岁和15岁本是色彩斑斓的起笔,是青禾初穗、芳华初绽的年纪。然而,命运却在小戚和小林的生命轨迹上,无情地朦上了病痛的阴影。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航空总医院神经外四科主任肖庆团队,为他们的生命重新点亮了希望的光芒。
临床病例
11岁的小戚
11岁的小戚来自河南,2岁时便被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经过多次腰椎穿刺和抗炎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反复发作,2021年被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枕骨大孔疝,接受颅骨钻孔减压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2023年,他因更加剧烈的头痛被诊断为“裂隙脑室综合征”,备受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和嗜睡折磨。2024年12月,小戚在航空总医院神经外四科接受软性神经内镜手术,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原分流管去除术和脑室腹壁外引流术。术后,小戚的脑室形态逐渐改善,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最终成功去除外引流管,顺利康复出院。
15岁的小林
15岁的小林来自陕西,1岁时因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被诊断为室管膜瘤(WHO 2级),规律地口服化疗药物治疗。在后续复查中,头颅CT提示脑积水,他又接受了“右侧枕角入路脑室腹腔分流术”。此后,肿瘤再次复发2次,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2024年10月,小林间断性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平衡力差)和视物模糊的症状,头颅MRI检查显示幕上脑室扩大,第三、四脑室扩张明显,脑干受压。按压头部分流泵水囊时,发现水囊回弹缓慢。经当地医生推荐找到神经外四科主任肖庆,被判定为“孤立性第四脑室、可疑颅内感染”。
2024年12月,小林接受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脑室腹壁长程外引流术和原分流管去除术。术中,肖庆发现小林的脑脊液浑浊,侧脑室壁附着类圆形赘生物,原分流管与脑组织粘连紧密。经过精细操作,肖庆成功拔除了插在小林脑袋里长达十四年的分流管。术后,小林经过抗感染治疗后,脑脊液化验结果持续正常,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消失,最终也去除了外引流管,康复出院。
在小戚和小林的治疗过程中,肖庆主任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软性神经内镜技术,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患儿的脑脊液问题。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不仅疏通了脑脊液的循环通道,还避免了分流管可能带来的感染、堵管等风险。术后,两位少年的脑室形态恢复正常,头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软性神经内镜技术点亮希望的明灯
神经外四科主任肖庆表示,脑脊液是维持脑部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液体,其循环障碍会导致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等严重疾病。软性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为脑脊液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软性神经内镜镜体柔软纤细,可进入脑室系统的狭小空间,到达脑室各个部位,能从一侧脑室进入对侧脑室或经导水管到达第四脑室,能够直接观察脑室内部结构,精准疏通脑脊液循环通道。这种灵活性使其在清除脑室内病变组织(如脓苔、凝血块)或疏通脑脊液通道时表现出色。如在孤立性第四脑室的治疗中,软性神经内镜可直接探查并清除导水管内的堵塞物,恢复脑脊液循环,避免放置分流管,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软性神经内镜还可以联合长程脑室外引流术,有效治疗感染性孤立性第四脑室,减少手术并发症。其在脑室及脑池手术中的应用,为复杂脑室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对于困扰小戚、小林的裂隙脑室综合征、孤立性第四脑室疾病,肖庆表示裂隙脑室综合征(Slit Ventricle Syndrome, SV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发生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表现为脑室显著缩小、颅内压增高,患者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尿崩,心率、体温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昏迷、嗜睡等意识障碍表现。其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如调整分流管压力或更换分流管)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裂隙脑室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可能因脑组织损伤严重而遗留长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孤立性第四脑室(Isolated Fourth Ventricle, IFV)是一种常见的分流术后并发症,通常因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出口梗阻导致脑脊液在第四脑室积聚,形成占位效应,压迫脑干和小脑,可能引发昏迷、呼吸和循环障碍等症状。其常见病因包括颅内感染、脑室出血后的炎性反应或手术并发症。
小戚和小林的经历,如同在黑暗中闪烁的星辰,即使在病痛的阴影下,只要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团队,就能点亮希望的明灯。未来,随着软性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重获健康与幸福。
(责任编辑: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