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作为医药行业最热门和最具话题的领域,一直以来就吸引投融资和股市关注。近年来,我国创新药审批加速,上市创新药的数量不断攀升……除了医药研发公司是投资热点外,与医药创新配套的CRO公司也随之成为投资焦点。
CRO持续向好 资本投入火热
创新药研发中约70%的资金投入临床试验研究,临床CRO无疑是最具价值的环节。全球临床CRO市场集中度加速,疫情加速产能向我国转移,国内CRO市场规模增速在未来三年将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我国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长,在优良的政策环境下,CRO持续向好。
CRO板块牛股频出,十倍股也不稀奇。据Frost&Sullivan分析,2021年中国CRO行业市场规模可达108亿美元,逼近上千亿元。CRO板块的投融资也十分景气,B轮、C轮融资动辄就达上亿元。各细分领域的CRO,在投资人眼中成为很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未上市的CRO也在冲刺上市,万邦医药创业板IPO于今年10月份获得受理。昆翎医药(改名前为“方恩医药”)在2019年就进行了超3亿元的D轮融资。CRO板块的投融资仍是热门。(数据源于东方财富网)
持有CRO股权的上市公司
上市医药领域公司也瞄准机会投资CRO公司,以期掌握主动权,实现自身溢价。持有CRO股份的上市医药领域企业有哪些?
临床CRO是严谨度、保密性、专业性等要求最高的环节,药企的创新药上市越晚其市场生存就越严峻,避免me-too就成为与严密挂钩、和时间赛跑的比赛。此外,上市CRO阳光诺和的实控人也控股了百奥药业、永安制药、江西泓森医药。可见,药企和CRO的关系变得微妙,同样微妙的还有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
药企入股CRO,一方面有利于药企控制研发成本至最低,同时药企提高对其入股的CRO要求,业务开展更有效率;另一方面,CRO作为独立第三方,不可避免要接触其他药企,作为CRO股东的药企则会担忧自身相类似产品如何不外泄。
毕竟行业内相互窃取商业机密也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泄密,对于被泄密的药企来说就是研发事故。默沙东就曾起诉泄密前员工及辉瑞;基因泰克也曾起诉CDMO台湾喜康生物技术公司及其员工(曾在基因泰克工作过)窃取药物机密,从而导致赛诺菲的同类药物在喜康的投入化为乌有。
创新药研发时间长,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泄密。药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来开发国内尚未上市的药物,好不容易临床试验申报下来,若申报过程中被其他药企窃取机密,其他药企马上申报、甚至更快速地进行一致性评价、实现弯道超车,前述药企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而在新药申请专利、申请批件号等环节被泄密,那么药企的创新药将被迫成为仿制药。
可见,CRO公司对药企新药的临床研究投入与保密是否足够,将关乎新药研发的成败。
而被药企持股的CRO,也是利弊皆有。
有利的方面是:一、CRO有药企站台,药企自然为CRO带来更多项目、研发实力及资金等资源。二、CRO基于MAH制度和股东药企的助力,可组建MAH优势团队,掌握更多主动权。三、CRO可以委托股东药企协作执行其他药企新药的生产。四、CRO具备的临床试验研究经验对于药企的产品定位更清晰,这将有利于CRO工作的开展。五、CRO和药企之间的沟通将会更加顺畅,针对CRO临床研究中的突发情况,药企将会更迅速回应。
弊端则是,CRO公司的发展可能会受限制。CRO可能会失去股东药企的竞品合作项目。有些CRO会有股东药企的董事或高管入驻,CRO的自身特色研究服务可能会受到股东药企影响。CRO公司具有各自的特色研究服务,在临床前研究、化药、生物药、中药、临床研究、药理、毒理、器械等不同细分领域深耕,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与客户资源。而一旦被药企控股,将关乎CRO的长远发展,竞品项目或许会丢失,自身特色或许不能持续,CRO的优势将会逐渐丧失。
不论是投资CRO的上市药企还是被药企控股的CRO,在创新药研发的竞争下,如何加速研发、如何共赢或许才是双方最应该思考的。
(责任编辑: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