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军事|汽车|游戏|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当前位置: 首页 > 急救指南 > 急救故事 >

急救、生活中的技能

时间:2009-02-09 15:59:55 来源:互联网

      一位心脏病“患者”突然跌倒在地。年过半百的刘女士走上前去,镇静地用左手使劲压住“患者”的前额,右手的中、食指并拢向上抬起下颔,然后斜视着“患者”的胸腹部,贴近“患者”,开始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大约10分钟后,“患者”逐渐“苏醒”了。

  这是近日记者在急救员培训班目睹的现场模拟救护的一幕。进行现场模拟救护的刘女士是一名售货员,她的两个弟弟都是因心脏病突发,抢救不及时猝死的。当时家人没有一个懂得急救方面的常识,亲人的不幸使刘女士深切地感到急救的重要,当她听说北京红十字会举办培训班,专门讲授如何现场抢救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像刘女士这样自费学习急救知识的人,如今在北京市民中已不少见。许多人原来都以为,急救只是医生和护士的事,是急救中心的事。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急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技能。

  据有关专家介绍,有25%的死亡不是因为绝症或衰老,而是在意外事故、灾害造成的损伤中丧失了现场及时抢救的时机。如果能立即采取现场初级、徒手的心脏复苏术等急救措施,便会有更多的生命获救。也就是说,危重病人的意外伤害大都发生在医院外,需就地抢救。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如小于4分钟,存活率为43%一53%;8分钟时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为10%;大于1o分钟则无一生还。这就需要“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初级救护,为抢救赢得最佳、最宝贵的时间。因此,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培养和训练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其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据北京红十字会的有关同志介绍,北京市民中持有急救员证的只有2293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北京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曾举办过一期只有一名学员的培训班。这名学员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与外国老板签订开工协议时,对方提出如果没有急救员证书,将不与其合作。该中心外联部部长姜绍华向记者介绍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急救知识的普及率相当高,急救员在整个人群的比例是1:5。因此许多外企老板要求在自己的公司内,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急救员。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我们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普及急救知识的认识却远远不够。据姜绍华介绍,该中心已与有关部门谈过多次,希望能在职工中普及急救知识,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原因主要有抽不出时间、缺少经费等等。

  谈到今后的普及工作,北京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熙增说,急救普及、救护培训应是全社会的、群众性的,其目的是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急救普及程度的距离。我们将把生产第一线、服务行业、公安消防、教师等人员的培训作为先期和重点,逐步实现每个居民的楼门、生产第一线的班组、易发生意外伤害的人群和相关场所的工作人员中都有红十字急救员,形成群众性“自救互救”网络。

(责任编辑:xiaowei)

最新阅读